裁判抢戏让比赛失去悬念,但曼联也抓住了毕尔巴鄂竞技的冒进
绝杀里昂的过程和结果,让阿莫林深知这支曼联的上限几何,他早早就打好了要为半决赛让路的预防针,但他也深知,外界不可能真的接受曼联完全放弃英超联赛。
所以在这个星期,曼联实际上并没有为这场比赛做好充足的准备,周末的比赛仅仅让部分老将得到了一些休息时间,加上达洛特的新近受伤,以这样的情况面对巴尔韦德的毕尔巴鄂竞技,曼联的压力无疑是更大的一方。
然而,比赛的过程和结果,往往是难以预测的。
本场比赛,曼联只能继续摆出自己手上现有的主力球员,以此来组成首发,但为了毕尔巴鄂竞技,阿莫林还是尽力适配出了一些变化。
考虑到如今的巴尔韦德在前场和进攻端倾向于摆出更多的前锋元素,所以阿莫林在三后卫体系内,直接摆出了三个中卫,马奎尔、林德勒夫和约罗同时出场,尝试着以此来顶住对手的进攻,而且将约罗摆在了逆足一侧,远离带球能力更好的尼科,这一点无疑是非常正确的。
而在毕尔巴鄂竞技这边,巴尔韦德就显得相当激进了,在桑切特因伤缺席的情况下,他依然在中锋和尼科之外,派上了大威廉斯,前腰位置则摆上了贝伦格尔。
开场之后,毕尔巴鄂竞技的思路确实非常清晰,在向前环节投入的精力也非常多,在前场形成连续的抢断和就地进攻:
而且在强度很高的大背景下,巴尔韦德的战术要点也显现出来了,作为中锋的桑纳迪频频拉边,为球队带来很多流动性和变化:
比赛第7分钟,曼联后场传导被毕尔巴鄂竞技截断,贝伦格尔在三前锋的掩护下外围施射:
比赛第11分钟,毕尔巴鄂竞技再次抢断,中锋拉边,前腰在45度角起球,右边锋大威廉斯来到门前争顶:
这一次进攻,其实是打出了巴尔韦德想要的内容。
从思路上来说,你可以将这一球中的大威廉斯看作桑切特,所以,这一场的毕尔巴鄂竞技,等同于中锋、尼科之外,另一位可以提供前锋元素的球员从桑切特的前腰或中路位置,改到了大威廉斯的右边路位置。
桑切特在场,那就是中路后上的套路,大威廉斯今天代替这一职责,线路则改为从右路到门前的横向冲击。
而捕捉到的,其实就是约罗的防守意识的问题。
这场比赛,约罗远离尼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,在逆足方向防守大威廉斯带球,约罗做得还算可以,跟得上对手,这是他的特点:
但在无球环节,约罗的意识,尤其是到了这个强度的比赛,就会出现清晰的不足。
比赛第18分钟,毕尔巴鄂竞技中场抢断,快速打到曼联的左路身后,这一球当中,多尔古没有办法,作为翼卫,攻转守之际他只能把防守职责转交出去,但约罗过于缩,不仅没有及时外扩防区,甚至都到了小禁区高度,都还没有拉出去防守的意识:
本场比赛,他在逆足一侧的进攻帮助也不大,时而还会出现这样的瑕疵:
叠加身前的乌加特被对手频频抢断,曼联在上半场前半段其实风声鹤唳:
首先,还是赫伊伦积极拉边,为传球队友制造线路:
其次,就是曼联的战术思路没有出错,本场比赛,进攻方向还是两翼,尽量捕捉毕尔巴鄂竞技宽度不足的问题:
所以,在今天没有达洛特的情况下,曼联只能依靠赫伊伦、加纳乔和多尔古来冲击对手。
第23分钟,加纳乔在前场制造犯规:
第29分钟,多尔古在单兵推进中,制造德马科斯的犯规:
就在这次定位球的二次进攻中,曼联先进一球:
从这一球里看得出来,马奎尔的信心已经彻底改变,大打小不仅没有出现脚步上的慌乱,最后还能晃开对手,送出高质量的传中球,不得了:
还是我们之前提到的,阿莫林的三后卫体系拯救了马奎尔的风评,让他终于能在相对合适的环境里发挥自身的特点,尽管他其实不适合居中,但现在的身体也打不了边中卫,然而无论怎么说,都比高位作战的四后卫体系要更适合他。
在客场先进一球,对于曼联来说显然是个很好的消息。
曼联的计划可能是打算先缩一阵,但就在开球之后,乌加特上前抢断,又让曼联获得了一次从边到中,各个角度冲击对手的一次机会:
就在这次进攻中,维维安在禁区内对赫伊伦犯规,被裁判处以点球+红牌的极刑,很显然,裁判认为他破坏了曼联一次明显的得分机会:
严格来说,这一球的判罚确实相当严格,点球不必说,但可以不出牌。
所以,毕尔巴鄂竞技将帅的愤怒完全可以得到理解,不过从毕尔巴鄂竞技的角度来说,这也指向了我们赛前就提到的一点,毕尔巴鄂竞技中卫能力一般,看起来风格很凶悍,但破坏存在明显的上限和天花板。
加上巴尔韦德目前的战术思路不及前几年稳健,因为人员特点而需要选择以攻代守,导致球队难免出现攻守失衡的问题,让维维安被迫做出超规动作,也是战术选择上必须要承受的代价。
从VAR这件事被摆上桌面,然后看似顺理成章的诞生,由此导致高清摄像头拍摄出来的慢动作重复回放,这一切都在指向着裁判的吹罚风格只会越来越严。
这个大趋势,早已深刻改变了现代足球的样子,以防守为核心的战术纷纷落马,从穆里尼奥到意大利国家队,无数的例子都可以佐证这一过程,这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,没有多少后卫经得起几十台高清摄像机的审查,现代足球只能向前。
甚至都不必和前几年相比,仅仅这个赛季,曼联就因为类似的争议判罚而在对阵西汉姆联的比赛输球,德里赫特小腿一抖便是送点,然后滕哈赫随之下课,曼联又该上哪说理呢?
所以,单论这场比赛,曼联自然是获益的一方,但拉长时间轴,曼联只是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“赔偿”。
哨子越来越严,但事情还是一样,既然是人在吹哨,那你不会得到绝对的公平,只能在动态平衡中时而吃亏,时而获益。
于是,布鲁诺-费尔南德斯将点球罚中:
在这样的情况下,毕尔巴鄂竞技显然应该首先寻求不继续丢球,在这个基础上再尝试着做点什么事情,继而在人数上可以重回均势的次回合再度发力。
然而在后续的调整中,巴尔韦德补齐后卫线的过程中,居然换下了贝伦格尔,继续保留三前锋的配置,整支球队进而出现了423的站位:
实际上,更为稳健的思路显然是换下桑纳迪或大威廉斯其中一人,保留贝伦格尔这位还有一些中场元素的球员,所以如果只是单纯的战术考量,那巴尔韦德的战术确实和前几年有了明显的退步。
而且在第45分钟,曼联直接从中路凿进去,打到了毕尔巴鄂竞技在能力上最为薄弱的一块区域,从而打进了第三球:
甚至在上半场结束前,距离打进第四球也只差了一点点:
所以,这场比赛的悬念在上半场结束时,就已经消失了。
主场三球落后,还要继续面临45分钟的少打一人的局面,毕尔巴鄂竞技在下半场的处境可想而知,而曼联自然也不需要冒进,保留这个比分,留待主场杀死比赛,就是比较稳健的选择了。
所以下半场的比赛波澜不惊,曼联做调整,进行轮换,在这个基础上捕捉第四球的机会:
没有抓住机会,但3-0已经足够了。
这样一场本该很焦灼、激烈的比赛,很快就失去了这一场,甚至下一场的悬念,确实是一件很扫兴的事情。
然而判罚尺度只会越来越严的滚滚大潮面前,你只能尝试着适应,今天曼联获益,明天就有可能再次吃亏,就像曼联在此前已经因此吃亏了,是一样的。
而从战术角度,巴尔韦德已经开始试着接受了,这体现在他的毕尔巴鄂竞技比此前更为强调跑动,甚至也更为注重向前的投入。
今天从首发到调整,一直保留的三前锋,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可惜的是,桑切特不在,毕尔巴鄂竞技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前锋,而当你无法因此率先进球的时候,自然有可能也因此出现危险,所以今天没有把握住战机的是毕尔巴鄂竞技,而不是曼联。
现在,晋级机会已经摆在了曼联的桌上,就看他们次回合的表现了。